有人称湘州之战是史上最搞笑的战役,那么湘州之战到底发生了什么?
南北朝陈文帝添加元年时期,陈朝以太尉侯瑱为都督湘、巴、郢、江、吴等五州诸军事,镇湓城。然而事实上呢?湘州掌握在北周人的手上,既然湘州是自己管辖的范围,那自然是要拿下了,不然这都督五州诸军事岂不是有名无实?于是就开始进逼湘州,切断了湘州与外界的联系。湘州告急的消息传到了北周朝廷,北周朝廷命令贺若敦率领步骑六千从陆路救援,独孤盛沿江率水军从水路并进做为贺若敦部的策应。侯瑱针对这次北周援军的作战意图是很明显的了:引诱贺若敦轻军深入,成孤立突出态势,再击其策应部队于长江之上,彻底切断贺若弼部退路,回过头来再聚歼被孤立包围的贺若敦部。现在计划之一步已成功,贺部进至湘州已远离长江。为保证关门成功,九月十三日,陈朝又派出仪同三司徐度带兵增援侯瑱以形成对周军独孤盛部的绝对优势。十月十五日,凭借优势兵力以及南朝一直以来对北朝的水军优势,侯瑱在杨叶洲击败独孤盛,独孤盛部弃舟上岸修筑堡垒以自保。计划的第二步也顺利完成。顺带说一句,在这个方向,北周的巴陵城主尉迟宪投降。翌日,眼见难以支撑的独孤盛带着残兵败将撤退了。贺若敦彻底失去了后援。到了这个时候贺若敦才意识到自己轻敌冒进是犯了天大的错误,现在已后路被断,粮饷眼看不济,军中无粮则不战自溃矣。在这个危急关头,做为北周能征惯战之将的贺若敦还是表现出了他的军事素质。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天大地大吃饭更大,先解决粮饷问题再说,这打粮部队肯定不是去买,只一个字——抢。可是这个“抢”字很容易就暴露他军中缺粮的问题,这可是露形于敌,兵家大忌也。要想活下去,自己的虚实是绝对不能让陈军知道的,要是陈军知道他缺粮,那必死无疑。可现在都出去抢了,想不暴露也不是那么好办的,咋办呢?无他,骗。贺若敦用了三手,之一手叫伪装,在营中弄了很多土堆,在表面一层铺上米,然后让大兵们排着队拎着米袋子假装发粮食。既然伪装了那得让陈军方面知道啊。那再用第二手,用间。
故意把附近的村民弄来,假装问他们一些当地的情况,让他们看见营内的“米山”和发放的情况。南人自然帮着本朝的陈军,一回去就把看到的情况进行了报告。这样一来在陈军眼中就制造了己方粮食充足的假象。可是光这两手是不够的,陈军积极采取攻势怎么办?就算陈军不直接攻营垒,专门盯着打粮部队打那也吃不消啊 必须想个办法来保护这些打粮部队。很简单,示强于敌,采取积极的攻势,迫使陈军采取守势。但他就六千人,强攻硬打绝不是办法,得出奇制胜。于是一来二去,这又骗又偷的,最终确实取胜了,却也成了后来一直传称的笑柄。
三湘是湖南的代称三湘原指
“三湘”是湖南的代称,“三湘”原指潇湘、蒸湘、沅湘。
因为三湘这个说法,最早的来源即为:秦灭楚时,湖南境域内,楚国的3个大郡——洞庭郡、黔中郡和苍梧郡。秦灭楚后将洞庭郡和苍梧郡合而为一,成为长沙郡,合楚之黔中郡和巫郡为秦黔中郡。后世以湖南境域基本为楚之三郡而称为三湘。
至于后人说是:湘北、湘西、湘南,那都是后面所作的引申了。后来的历代文人,喜欢附庸风雅,或者各地的风俗观念不同,产生不同的版本,也实属正常。
“三湘”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省湘州并入荆州,义熙八年(412年)复立湘州,义熙十二年(416年)又省入荆州;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复立湘州,元嘉八年(431年)又省入荆州,元嘉十七年(440年)又复立湘州,后废立交替,至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又复立湘州。
以上情况,《宋书》、《宋本太平寰宇记》均有记载。从公元307年建湘州起两晋时期的113年,立湘州的时间仅有25年,88年的时间仍属大荆州所辖。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复立湘州后167年的南朝时期,只有元嘉八年后的连续8年省湘州入荆州,其余159年时间均为湘州建制,即在南朝宋时形成了长时期的稳定的以湖南行政区域为主体的省级行政建制。
稳定的湘州建制,形成了稳定的湘州(湖南)政治、经济和社会风俗文化。这也是“三湘”一词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南朝齐、梁、陈同宋期一样设置湘州。
湘州市 *** 退休后有待遇吗?
没有。在社保退休,在职时的身份和职称没有什么意义。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缴费年限的长短、历年来缴费金额的高低、个人账户金额及利息的多少、退休时当地上一年度社平工资水平等许多因素。
湘州是那个地方
湘州在中国历史上先后设置过两次。之一次是晋朝在临湘(今长沙)设置湖南湘州职称的湘州。第二次是南朝梁在大活关城设置的湘州。
晋湘州治临湘(今长沙)湖南湘州职称,除湖南湘、资二水流域外,兼有粤桂及湖北各一部。隋改潭州时,仅有今湖南中部。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州、江州两州衡阳郡、建昌、湘东、临湘、邵陵、营阳、桂阳、零陵等8郡置,治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境)。 [1] 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湘、资两水流域和湖北省陆水流域。东晋以后屡有废置,辖境亦有增减。南朝宋、齐时陆水流域割属郢州,增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江上游、漓江和贺江流域以及广东省北部北江流域大部。梁、陈时南部地区分置衡州(治今广东英德市西北)、东衡州(治今广东韶关市南)、桂州(治今广西桂林市)等州,辖境缩小。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潭州。东晋、南朝时为上流重镇.
评论已关闭!